文档主要内容

改变身份认同的好处

改变身份认同的好处

为什么重拾恶习如此容易,建立好习惯却如此的困难?

想要影响自己的人生,没几件事的力量比改善日常习惯来的大。

然而,到了明年,你很可能仍做着同样的事,而不是更好的事。

就算真心付出努力,再加上偶尔的冲动,要维持一个好习惯几天,感觉起来仍然很难。

运动、静心、烹饪、写日记等习惯,做个一两天还可以,继续下去就让人觉得麻烦了。

然而,习惯一旦确立,似乎就会永远在那里了,尤其是你那些不想要的习惯。

无论意图多么的强烈,吃垃圾食物,整天看电视,拖延、抽烟等恶习,似乎不可能戒掉。

改变习惯之所以如此具有挑战性,原因有2个:

1)我们试图改变的东西不对

2)我们试图改变的方式不对

一、改变分为3各层次

现在先来了解一下改变发生有3个层次。可以想象成洋葱的三层皮。

1、第一个层次:改变结果

这个一层的重点,是改变你的成果:减重、出书、夺冠。

你设定的目标,多半与这个层次的改变有关。

2、第二个层次:改变过程

这一层的重点,是改变你的习惯与系统:在健身房执行新的训练课表、开发适合自己的静心法。

你设立的习惯,多半与这个层次有关。

3、最深的第三个层次:改变身份认同

这一层的重点,是改变你的信念:你的世界观、你的自我形象、你对自己与他人的评价。

你抱有的信念、假设、偏见,多半与这个层次有关。

结果,关乎你得到什么?

过程,关乎你做了什么?

身份认同,关乎你相信什么?

说到建立持久的习惯,说到建立改善1%的系统,问题不在于某一层次,比另一个层次更好或更坏,

每一个层次的改变各有它的用处,问题在于改变的方向。

许多人在展开改变习惯的过程时,都把重点放在想要达成什么?

这会将我们引到以结果为基础的习惯。

替代的做法,是建立以身份认同为基础的习惯。

在这种方式下,我们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
想象2个拒绝香烟的人

有人递出香烟时,第一个人说:不用了,谢谢。我正在戒烟。

听起来似乎是合理的回答,但这个人仍然认为自己是个吸烟者,只是试着在戒烟。

他带着同样的信念,却希望自己的行为会改变。

第二个人拒绝时说:不用了,谢谢。我不抽烟。

差别虽小,但这个说法却传达出身份认同的转变。吸烟已经过去,与现在的生活无关。

这个人已经不把自己视为吸烟者了。

多数人在着手改善时,都没有考虑【改变身份认同】这件事。

他们考虑的是这样的:【我想要变瘦(结果),而只要坚持这套饮食方式,我就能变瘦(过程)。】

他们设定目标,然后确定达成目标应该采取的行动,却不去思考驱使他们采取那些行为的信念。

他们没有改变看待自己的方式,也不了解旧的身份认同,会破坏他们为了改变打造的新计划。

二、每个行动系统的背后,都是一个信念系统。

1)民主系统是建立于自由、平等这类信念之上;

2)独裁系统则有这一组截然不同的信念,像是绝对的权威与绝对的服从。

在民主体制下,你可以想出许多让更多人去投票的方法,但这样的行为改变,在独裁体制下是绝对行不通的。

这不是那个系统的身份认同,投票这个行为在某些信念之下是不可能的。

无论,我们讨论的是个人,组织或社会,类似的模式同样存在,

一组信念与假设塑造了系统,习惯背后存在着一个身份认同。

与这个身份认同不符合的行为,无法持久。

你也许想要更有钱,但如果你的身份认同,就是个倾向消费而非创造收入的人,你就会一直被吸引去花钱,而不是赚钱;

你也许想要变得更健康,但如果你继续把舒适放在成就之前,你便会选择放松而非训练。

不去改变导致过往行为的潜在信念,要改变习惯就很难。

你有了新的目标与新的计划,但你还没改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。

内在动机的终极形态,就是让习惯成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。

觉得自己是想要这样的人是一回事,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是另一回事。

越以身份认同中的某个特定面向自豪,就越有动力去维持与之相关的习惯。

假如,你以硕大的二头肌为傲,就永远不会略过上半身的训练。

一旦有所自豪,你就会为了维持习惯,而竭尽全力。

三、真正的行为改变,是身份认同的转变。

你也许会因为受激励而开始一个习惯,但要维持下去只有一个原因:这个习惯成为你身份认同的一部分。

谁都可以说服自己上健身房,或选择健康饮食一两次,

但只要行为背后的信念不改变,就很难维持长期的转变。

1、在成为自我身份的一部分之前,改善都只是暂时的。

1)目标不是读一本书,而是成为读书的人。

2)目标不是跑一趟马拉松,而是成为跑步的人。

3)目标不是学会一种乐器,而是成为演奏音乐的人。

行为往往反映身份认同。

你的所作所为,暗示你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,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。

研究显示,当一个人相信他身份中的某个特定面向,就更有可能做出与之信念相符的行动。

已经把运动融入身份认同之中的人,不需要说服自己进行训练。

做正确的事很容易,毕竟当你的行为与身份认同完全一致,你便不再追求行为的改变。

你只是相信你自己是某种人,然后去做那种人会做的事而已。

坏习惯有同样影响

不过,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我们一旦接受了某种身份,对此的忠诚度可能也会影响你改变的能力。

很多人,在认知的沉眠中度过了一生,盲目遵守着附加于自己身份认同之上的刻板印象。

比如,我方向感很差,我很不擅长记人名,我对科技一窍不通,我数学超烂,等等其他很多种形式。

反复对自己讲述同一个故事,多年下来就很容易陷入这个心理惯例,认为它就是事实。

到头来,你会开始抗拒某些事,因为【我不是那种人】。

一股内在压力会迫使你维持自我形象,用与自我信念一致的方式行动。

你会想尽一切方法,只为了不要自我矛盾。

2、思想或行为和你的身份认同牵扯越深,就越难改变。

相信你的文化所相信的事(群体认同),或是去做维护你自我形象的事(个人认同),会让人觉得舒服自在,就算那些事是错的。

对任何层次,比如个人、团队、社会,的正面改变而言,最大的阻碍就是身份认同冲突。

好习惯在理性上也许合理,但只要与身份认同相悖,你就不会去实践。

任何一天,你都可能因为太忙、太累、太折腾,或者是千百种其他理由,而难以继续维持某个习惯;

然而,长远来讲,未能维持习惯的真正原因,都是被你的自我形象阻拦。

这就是为什么你不能太依附于你某一版本的身份认同。

想要进步,必须舍弃;

想要成为最好的自己,就必须持续编辑、修订自己的信念,升级并拓展你的身份认同。

这带来一个重要的问题,如果信念与世界观,在行为里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,它们一开始从何而来?

身份认同究竟是怎样形成的?

如何强化身份认同种对自己有益的方面,并渐渐抹除阻碍自己的那些方面?

如果对文章內容有任何问题,欢迎在底下留言让我知道。

如果对我的内容感兴趣,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!

商务合作,请联系:1046700943@qq.com

文章引用請來信索取授權,否則將保留法律追訴權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