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围人是如何影响着自己的习惯
在所处文化中被视作常态的习惯,就是最具吸引力的行为。
我们最早的习惯并非来自选择,而是模仿。
家人、朋友、学校、本地社群、整个社会,会把剧本传给我们,我们照着演出。
每个文化与群体都有各自的期待、标准。
比如:该不该结婚,该何时结婚,该生几个小孩,该庆祝哪些节日,该花多少钱举办孩子的生日派对。
这些社会规范在很多方面,都是引导你日常行为的隐形规则,尽管不是随时都在想,你总是把它们放在心底。
你往往自然而然的遵守所处文化的习惯,不假思索,不去质疑,有时甚至根本不记得。
如同法国哲人蒙田所写:“在生活中,我们被社会的风俗与习惯横扫。”
多数时间里,随波逐流不会让人觉得有负担。每个人都想要有归属感。
1)如果工作场合里每个人都穿高级西装,你很有可能也会砸钱买一套;
2)加入所有的朋友都在玩一个只有他们懂的梗,或使用一个新词,你也会想要这么做,好让他们知道你【很了】。
能帮助我们融入群体的行为,就有吸引力。
我们会模仿三种群体的的习惯:①亲近的人,②多数的人,③有力的人。
目录
1、亲近的人
一般来说,跟某人越亲近,越有可能模仿对方的某些习惯。
1)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持续追踪12000人长达三十二年,发现:如果一个人身旁有个朋友变胖,那个人变胖的机率会提高57%;
2)反之,另一项研究发现,夫妻或情侣间的某一方变瘦,另一方也有1/3的机率跟着变瘦。
要打造更好的习惯,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【加入一个把你想要的行为视为常态的文化之中】。
当你看到其他人每天都在做,新习惯便显得可行。
1)如果你被健美的人围绕,就更有可能把健身视为寻常的习惯;
2)如果你被爵士爱好者围绕,就更有可能相信每天演奏爵士乐很合理。
所处的文化决定了你对何为【正常】的期待。
让身边围绕着拥有你想要的习惯的人,你们将一起成长。
为了让习惯更有吸引力,你可以跟进一步执行这项策略。
你加入的文化应该具备两个特点:①你想要的行为是常态,②你跟这个群体本来就有某些共同点。
2、多数的人
不确定怎么做时,我们会依赖群体指引行为。
我们时常环顾四周,心想:其他人都在做什么?
我们看亚马逊上面的评价,因为我们想要仿效最棒的购物、饮食、旅游习惯。
这通常是个聪明的策略,数量有其意义。
不过,这个策略也有缺点。
族群的常态行为往往会压过个人想要的行为。
一项研究发现,某群黑猩猩中的一只,学会了一种撬开坚果的有效方式,
然后被转到另一个群体,结果发现这个新群体里的其他黑猩猩,都用比较拙劣的方式撬开坚果。
为了融入群体,他会避免适用那个较优越的方法。
人类也一样,服从群体规范的内在压力极大。
被接纳的奖赏往往大于赢得争论、显得聪颖、求得真相的奖赏,
大多数时间,我们宁愿跟大家一起错,也不要自己一个人对。
人类的心智知道如何与他人好好相处,他想要跟他人好好相处。
这是我们的自然设定,你可以无视它,你可以选择无视群体、不顾他人的看法,但这需要努力。
逆着所处文化的常理而行,你需要投入额外的心力。
当改变习惯意味着调整族群,改变就没有吸引力;而当改变习惯意味着融入族群,改变就变得很有吸引力。
3、有力的人
我们非常在意高效者的习惯。
我们试图仿效成功人士的行为,因为我们自己也渴望成功。
许多日常习惯都来自模仿自己欣赏的人:
1)你复制产业中最成功企业的行销策略,
2)你使用最爱的面包师的食谱
3)你借用最喜欢的作家的叙事套路,
4)你学习老板的沟通方式。
我们会模仿自己羡慕的对象。
总结
所处文化决定了哪些行为对我们有吸引力。
我们倾向养成被所处文化夸赞与认可的习惯,因为我们有融入与归属于族群的强烈渴望。
我们往往会模仿三种人:①亲近的人,②多数的人(族群),③有力的人(有声望的人)
打造更好习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,就是加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的文化:①你想要的行为是常态,②你跟这个群体本来就有某些共同点。
族群的常态行为,往往会压过个人想要的行为。大多数时间,我们宁愿跟大家一起错,也不要自己一个人对。
如果对文章內容有任何问题,欢迎在底下留言让我知道。
如果对我的内容感兴趣,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!
商务合作,请联系:1046700943@qq.com
文章引用請來信索取授權,否則將保留法律追訴權。